Skip to content

大跃进

毛泽东主管经济

1958年,毛泽东取得了反右的政治胜利,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经济建设,“大跃进”由此开始。

毛从“反冒进”之后的一年多内不怎么谈经济问题。从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起,他又开始大谈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问题了。10月9日,毛在山东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争取丰收的报告上批道:“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70]9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毛在1955年底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毛本人则在10月中再次亲自修改这份文件,并要求很快在报上公布“纲要”。

1958年1月11日,毛召集中央各部門和省委書記,举行“南宁会议”,中央部分領導人,和部分省市領導人都參加了。會中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討論第二個五年計劃和長遠規劃。會上,毛批評了一九五六年的「反冒進」,當時負責計劃、建設和財經工作的人都作了嚴厲的批評,其中包括周恩來和陳雲。

毛泽东大肆批评“反冒进”,并在此后亲自统揽了经济工作的大权。

一九五八年三月九日至二十六日召開成都會議。成都會議事實上是南寧會議的繼續。毛大肆批評主持經濟發展的黨領導。毛一方面鞭策他們提出十五年超過英國和倍增鋼、農產量指標的具體方案,另一方面指責他們是小腳女人,步伐放不開。此時雖經過五七年夏季的反右整風,毛對黨仍未恢復信心。

毛泽东要求高级干部打破迷信,不要迷信知识分子。「害怕教授,進城以來,對於教授相當怕。不是藐視他們,而是對他們有無窮的恐懼。看人家一大堆學問,自己好像什麼都不行。馬克思主義恐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不怕帝國主義,卻怕教授。這也是怪事。我看這種精神狀態,也是奴隸思想,『謝主龍恩』的殘餘思想。」

毛覺得成都會議開得很成功。糧產量指標節節上升。會中通過了三十七個決議。每項決議都取代了先前八大制定的現實的經濟路線。

南寧會議後幾個月,又一連串開了數次會議。毛在每個會中都疾言厲色地指責各省市書記和負責黨計劃的主持人,腳步太慢,拖延中國的進步。每次會議一結束,各省傳來的農業、工業指標便節節拔高。一九五八年五月,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正式提出了「大躍進」。

人民公社

一九五八年春夏之際,由於全民辦水利運動造成農村強勞動力短缺,因此有些省份開始將農村合作社併成更大的組織。

毛泽东贊成大型農村組織的設立,並覺得「人民公社」這名字響亮。

首站是河北省。農村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經聯合起來,形成以村或鄉為政治與經濟合一的整體,有的稱自己是共產主義社,有的稱黎明社,又有叫曙光農業生產社,還有的叫紅旗集體農莊,名稱上真是五花八門。

八月六日到了河南省新鄉縣。仍由河南省書記吳芝圃陪同,乘車到了七里屯。棉花田裏棉花長勢極好。每株棉花有半人多高,大的棉鈴有一個拳頭大小。在他們的辦公室門外上面,高高掛起「七里屯人民公社」的大幅橫標。 下車,一眼就看見橫幅上「七里屯人民公社」的大字,毛笑著說:「這個名字好。巴黎公社是法國工人階級奪取政權的組織形式。人民公社是我們農民建立政經合一的,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組織形式。人民公社好。」

1958年8月1日,“人民公社”的称呼第一次出现在新乡县七里营大社(人民公社的前身)的行政公文中。几天后,毛泽东视察七里营,赞扬“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不久,《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好”的讲话,全国成立人民公社的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三天後,毛在山東又重複了「人民公社好」這幾個字,站在毛身邊的新華社記者記錄下來,這五個字馬上便出現在全國報紙的頭版上。於是「人民公社好」成了「聖旨綸音」。從此以後人民公社的名就定了下來,而且不脛而走。全國農村都正式以人民公社的名字;人民公社便成了高級生產合作社以後,農村基層政權和經濟組織形式。

1958年8月上旬,毛泽东赴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视察工作,多次与当地的负责同志谈到“小社”并“大社”的问题。许多当地的负责同志在汇报工作情况时也都强调办“大社”的优越性和迫切性。在河南,当地方领导汇报他们对“大社”的名称没有使用“共产主义公社”而用“人民公社”的原因时,毛泽东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众喜欢的名字”。他还对“人民公社”的特点作了概括,“一曰大,二曰公”。在山东视察工作时,当地负责人请示“大社”叫什么名称时,毛泽东说:“还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些消息见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 “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万岁!”在60年代之后成为巩固农村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基层无产阶级政权的典型口号。

毛開始在思考供給制的可行性。毛說:「糧食太多了,吃不完怎麼辦?實行人民公社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

這時上海市市委的《理論月刊》,發表了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張春橋一篇歌頌供給制的文章。毛對這篇投合心意的文章,大加讚賞,要張春橋立即去北京。

回北戴河後,毛十分興奮。毛相信中國糧食生產問題已得到解決,人民現在有吃不完的糧食。 正在北戴河會議中間,八月二十三日,開始了「金門砲戰」。從一開始,毛就將「砲打金門」當作一個籌碼,以便於左右「中蘇」、「中美」、「蘇美」之間的關係。

全民炼钢

毛的攻勢仍未結束。一九五八年秋天,毛坐飛機、專列、遊艇等來回巡查各地農村的大變革。每到一處,群眾的歡迎程度就更熱烈。

安徽省委機關院子裏,搭起磚頭和泥疊成四五米高的「土高爐」「土法煉鋼」。土高爐的爐火通紅。煉鋼的原料是些鐵鍋、鐵鏟之類的家庭用的鐵器,甚至還有門上的鐵荷葉、鐵門把。 毛問煉出鋼沒有。曾希聖拿了一塊鋼錠給毛看,說這不是煉出鋼來了。這簡直是使人不容懷疑的了。 毛號召全國用多快好省的煉鋼方法在十五年後超過英國的鋼年產量。何必花費鉅資興建鋼鐵廠呢?於是「土法煉鋼」的空想誕生了。

1958年十一月二日至十日,毛在河南鄭州召開中央擴大會議,也就是所謂第一次鄭州會議。鄭州會議期間,仍然充滿了「樂觀、歡樂」的情緒。會上毛強調,充分肯定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前提下,不能急於過渡到共產主義。他並指出,農民太辛苦了,各級幹部要注意群眾的生活。

武漢會議會期為十一月二十八日到十二月十日,這時大躍進引起的混亂後果已逐漸明顯。毛因而在會中批評各級幹部的「急於進入共產主義」的錯誤。中國仍未準備好過渡到共產主義,資金制維持不變。人民的沖天幹勁是好事,但該實事求是。毛明確指出,經濟指標過高,並壓低來年指標。毛正式辭退國家主席,退居二線。六中全會決議同意毛提出的關於他不做下屆國家主席的建議。

三年困难时期

一九五八年的秋收,創下中國史上最高記錄。隨即在十二月中全國嚴重缺糧。

災難正在蔓延。大部分的稻穀擱置田間無人收割。農村中年輕力壯的男人被調去土法煉鋼及興修水利。老人、女人和小孩無法負擔收割這項體力繁重的工作。這年確是大豐收,可是未收割的穀子慢慢在田裏腐爛。

黨領導和各省第一書記只想得到毛的表揚,億萬農民的福祉被置之腦後。上級領導相信了各省所報的浮誇生產指標。但一畝地怎麼可能生產一、兩萬斤的稻米呢?等到交稅納糧的時候,按上報的產量交糧,產量本來沒有這麼多,為了上交糧湊足上報數,只好減少農民自留口糧,甚至顆粒不留,農民大量餓死。吹得越高的省,死人越多。

人民公社為了減少損失和保留口糧,編出天災連連做為藉口,原本的高糧產數被壓低。這些人民公社得以按下了一些上交糧,否則國家也會發給它們一些賑濟糧。 後來煉鋼也吹得越來越神。農民的做飯鍋、農具都交出去煉鋼了。到後來,真是夜不閉戶,因為門上的鐵鎖、鐵荷葉全部拆走。沒有了鍋、鏟,飯也無法煮。煉鋼的煤不夠,農民的木桌、木椅、木床都繳出來。煉出來的鋼全都是一些沒有用的鐵錠。毛說中國還未準備好進入共產主義。但一些荒謬的共產天堂已經實現了。私有制完全廢除,農民所有的財產完全餵進了土高爐飢餓的火口中。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日到四月五日,中共八屆七中全會在上海舉行。會議仍是整頓人民公社,決定各級無償調撥的勞動力、糧食等等,都要算清帳目,給予賠償。通過了一九五九年國民經濟計劃草案,其中經濟指標大幅壓低。一九五八年的浮誇指標,在一九五九年降訂的較為切合實際。

庐山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根據毛的意見,於1959年七月二日開始。毛的意思是,到了廬山,當當神仙,不給出題目,大家漫談,故稱「神仙會」。毛列了十九個問題,讓大家隨便談談。毛參加了大會的開幕,講了話。毛的講話主要是,大躍進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人民群眾的無窮盡的創造力不容忽視;過去一年中成績很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大家可以議一議。 從毛的簡短開幕詞可以看出,毛認為大躍進、人民公社及總路線取得的成績,對之不能有絲毫懷疑,也必須堅持不懈。對於缺點和問題,可以談談,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幹」,要向前看。

七月十日又在山上的小禮堂內召開了全體會。毛講了話。他強調了黨內要團結,思想要一致。問題可以討論清楚。總路線完全正確,一年來取得的成績非常大,缺點是有,可是與成績相比,「人不是有兩隻手嗎,一共十個手指頭,成績是九個手指頭,缺點只能是一個指頭。」

七月十四日彭德懷交給毛一封長信,即所謂萬言書。

七月十六日,毛泽东在住的樓內,召開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毛重複講到黨外右派否定一切。而在黨內有些幹部說去年大躍進「得不償失」。現在彭的這封信,集中代表了這方面的意見,印發下去,大家來評論這封信的性質。毛還講,如果黨搞分裂,那他就走,組織人民,另外立黨。如果軍隊另搞一套,他可以另組紅軍。

只有少數人敢為彭德懷仗義執言。七月十九日,總參謀長黃克誠和深知民苦的周小舟分別在小組會上發言,認為信的內容總的講是好的,表示同意,有些提法和用語可以斟酌。李銳(李最近做了毛的政治秘書)也發表了意見,認為彭德懷提的問題尖銳,打破了沉重壓力局面。這三個人發言都很簡短。

后来,彭德懷元帥被撤職,他手下的總參謀長黃克誠也未能倖免。羅瑞卿升職,接替黃的職位。一九四九年便半隱退的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林彪,取代彭成了國防部長。

一九六二年

八月六日召開的北戴河工作會議,只有省委第一書記部長以上的領導幹部參加。毛泽东第一天便在大會上講了「階級、形勢、矛盾」。

毛泽东認為即使中國實施了社會主義,仍存在著階級。社會主義制度並不能消滅階級,因此階級鬥爭要繼續下去。

在九月二十四日於北京舉行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泽东進一步修改了他的講話。毛又作了「關於階級、形勢、矛盾」和黨內團結的講話,極其強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嚴重的階級鬥爭。毛說:「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整個歷史時期,在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幾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存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兩條道路的鬥爭。」(這句話後來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指導綱領。)

毛稍後又說:「黨員的成分,有大量小資產階級。」共產黨已經成了資產階級的避難所。

一九六二年秋季對毛和共產黨來說都是一個轉捩點。毛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仍未消除階級,批判黨內異議份子,使理性的聲音噤若寒蟬。七千人大會剛形成的開放活躍氣氛消失殆盡。重視國家福祉,支持分田到戶的人不敢再批毛的「逆鱗」。毛於此時提出的階級矛盾理論,在一九六六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成為清算鬥爭的指導綱領。不同意毛主席,就是「反革命」、「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滔天大罪。

一九六二年九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中,毛仍繼續點名批判,負責人為康生。

1963年

一九六三年五月二日到二十日,毛在杭州召集有部分中共政治局委員和大區書記參加的會議。在毛的主持下制定了〈關於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此即所謂的〈前十條〉。 毛認為當前中國社會中出現了嚴重尖銳的階級鬥爭情況,因此提出在農村中進行「四清」運動的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打擊和粉碎資本主義勢力猖狂進攻的社會主義革命鬥爭」。

所謂四清工作隊,就是抽調各機關的幹部組成隊伍,到農村的公社進行整風整社和社會主義教育。四清是指對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進行清理帳目、清理倉庫、清理財物和清理工分(清帳、清庫、清財、清工),要查公社、大隊和小隊幹部有沒有多吃多佔、貪污盜竊等行為。

劉少奇感到〈前十條〉不夠完備。一九六三年九月,劉少奇主持制定了〈關於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一些具體政策的規定(草案)〉,即所謂〈後十條〉。

毛不满刘少奇自作主張地補充了〈前十條〉。他自認在〈前十條〉已經把農村問題的解決方案完整提出,任何修定都是多此一舉。

一九六四年,劉少奇派王光美去河北省撫寧縣桃園公社「四清」。王光美搞了個「桃園經驗」,到處去吹,還召開了萬人大會,全體高級幹部出席。